“巧官”焉能有存在的市場?

明代官員呂坤在任山西巡撫時著書《實政錄》,書中將官員按好壞分為八類,其中,排名第七的為“巧宦”。這類官員實實在在的政事不辦,只知粉飾太平,偽裝出一副善良的樣子;地方上軍民的事情毫無作為,唯念念不忘自己的私利。(《人民日報》2017年05月16日17版)

“巧官”一心想的只有自己頭上的烏紗帽,不作為不擔當,是他們的共性,如不及時進行遏止“巧官”的生長,長此以往,必將嚴重破壞黨群關(guān)系,給黨的事業(yè)造成巨大的損失。徹底鏟除“巧官”存在的市場,就要向“巧官”亮劍,杜絕戴著烏紗帽不作為即可逍遙妄為的情況發(fā)生,讓“巧官”無處躲藏。

十八大以后全國各地都吹起了“反腐風”,各種老虎、蒼蠅紛紛被吹落馬,這讓那些深諳“不做不錯,少做少錯”的“巧官”更加忐忑起來,生怕自己攤上事兒。他們認為當官風險太大,“多做多錯,不做不錯”,為了保住金飯碗,他們選擇了“不腐敗也不干事”的避風港,奉行著“挑水多,罐子摔得多”的工作態(tài)度,履行著“少說話、少露面、少做事”的“三少”原則,對待工作能拖就拖、能推就推,干起工作來“不騎馬,不騎牛,騎著毛驢趕中游”,畏首畏尾,不敢作為。對百姓反映的情況、問題置之不理,在其位不謀其政,得過且過混日子。這樣的“巧官”,必然會破壞干群關(guān)系,使得群眾信任度下降,政令無法落實,對黨和國家的事業(yè)造成的危害性不容小覷,尸位素餐是腐敗,“巧官”的懶政也是腐敗!。

要鏟除巧官存在的市場,就要使出“殺手锏”、甩出“問責鞭”,向“巧官”亮劍。要充分發(fā)揮問責的震懾和警示作用,對那些只想“平平安安占位子、舒舒服服領(lǐng)票子、庸庸碌碌混日子”的,發(fā)現(xiàn)一起、查處一起、問責一起,做到“有權(quán)必有責、有責要擔當,用權(quán)受監(jiān)督、失責必追究”,從而喚醒責任意識,倒逼責任落實,激發(fā)擔當精神。同時,還要緊緊抓住“巧官”中的關(guān)鍵少數(shù),古語說:“擇卒不如擇將,任力不如任人。”一把手是一個單位的“風向標”,一個能扛起擔子、負起責任的一把手,勢必會帶動一個風清氣正的領(lǐng)導班子,懲治“巧官”就必須要抓住一把手這個“關(guān)鍵少數(shù)”,用好“問責刀”,讓廣大黨員干部受到警醒和觸動,促進黨員干部有作為、敢擔當。

“空談?wù)`國,實干興邦。”積極作為是官員的本職,為官不為就是官員的失職,官員為官一任無功便是有罪。杜絕“巧官”式腐敗,就要向為官不為的干部亮劍,讓“巧官”受到嚴懲,讓敢于擔當者看到希望!

關(guān)鍵詞: 市場
圖片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立刻刪除。
新化月報網(wǎng)報料熱線:886 2395@qq.com

相關(guān)文章

你可能會喜歡

最近更新

推薦閱讀